狠狠打脸公知:若在北京冬奥会颗粒无收,英国政府将压缩冰雪运动经费
2022年02月19日 91 次浏览2月18日,英国《卫报》写道:“英国队面临着从北京冬奥会空手而归的前景”。《天空体育》报道称,如果英国队真的在北京颗粒无收,那么政府投资在冰雪运动上的经费将面临压缩的风险。
我一查,可不得了。北京冬奥会赛程过半,英国到现在一块奖牌都没拿到,很可能成为英国历史上第六届被剃光头(奖牌榜挂零)的冬奥会。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92年的法国阿尔贝维尔,彼时中国选手叶乔波在女子速度滑冰500米比赛中获得了中国大陆的第一块奥运会奖牌(银牌),大陆总计3枚奖牌,均为银牌。朝鲜都拿了一块铜牌。
这么一比,英国也太他妈的拉胯了。1923年就参加冬奥会,先后派出1031人次的运动员,仅累计获得32枚奖牌,其中11枚金牌。
我笑出了声。因为我依旧记得,很多比白人还了解白人,比美国人还要了解美国人的,持有中国身份证的人型生物,时常鼓吹——外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靠个人兴趣,经费来自赞助商和个人,不像某些把金牌列为政治人物的东方大国,靠举国体制、人海战术、压抑个性才成为体育强国,一副“胜之不武”的阴阳怪气。
得亏中国在历届奥运会的成绩有所进步,不然就会被扣上“浪费公共资源”的大帽子。反华嘛,角度多得是,随便扣一顶。
请问,公知们如何解释英国政府扣除冰雪运动经费的行为?原来英国也是政府出资支持冰雪竞技,原来西方也有运动员选拔、训练的“举国体制”?啪啪打脸啊!事实是,最先在体育竞赛中推广“举国体制”的,恰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筹委会主席彼得·尤伯罗思的努力下,首次允许私人资本承办奥运会。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美国广播公司斥资2.25亿获独家权利)、拍卖赞助商席位、发行广告、改建旧场馆、租用大学生宿舍作奥运村、启用无薪志愿者、文化周边产品收入等方式,将洛杉矶奥运会的成本压缩至5亿美元,总获利2.5亿美元。
这便是具有资本主义特色的“体育国家”——美国奥委会不仅允许企业以赞助商的身份捐款办赛,并游说国会立法赋予赞助商的“独家经营权”以保证利润。赞助商给运动员发工资,体育协会、俱乐部也会发钱,使运动员在丰厚物质条件下全心备赛,全天候高强度训练。
中国的举国体制以行政为中心,其他力量仅作为补充。然而,美国的“举国体制”,是融合了资本、社会、行政和司法多方面的强效机制,对外吸收一切可用资源,对内强化训练、残酷淘汰。如果把运动员看作士兵,我认为美国这一套完全照搬自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战争动员。
那么,英国为什么不能以此模式,成为冬奥会大国呢?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在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下,英国的冬季比亚欧大陆同纬度的任何地区都要温暖——很难相信,英国与中国漠河地区几乎同纬度,但冬季气温天差地别。这就使得,英国根本留不住自然雪。人造雪的维护、留存太高,经济负担太重,再加上英国的海拔较低,缺少高山(法国和意大利等冬奥强国无不背靠阿尔卑斯山),故英国运动员缺乏训练条件。
另外则是经费问题。竞技体育关乎国家形象,英国也绝非不爱面子,只是冷僻的冬奥会与热门的夏奥会相比,只能顾此失彼。1996年亚特兰大夏季奥运会,英国只拿了一枚金牌,奇耻大辱。英政府力推数项改革,以举国体制备战2000年悉尼夏奥会,也积极申办奥运会。成果是喜人的,英国在2000年悉尼(11/28,第十名)、2004年雅典(9/30,第十名)、2008年北京(19/47,第四名)、2016年里约(27/67,第二名)和2020年东京奥运会(22/65,第四名)上拿到了不错的成绩,2012年伦敦(29/65,第三名)也承办了夏季奥运会。
但夏奥会花完了经费,冬奥会不够了,一些成绩差的冬季项目被早早放弃资助,2022年北京冬奥适逢新冠疫情导致的经济衰退,经费在赛前就被削减了800万英镑,仅剩3200万英镑。更惨的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前,英国短道速滑运动员艾莉斯·克里斯蒂不得不在必胜客兼职送披萨,以筹集训练费用。与之相对,英国政府为应对2024年巴黎夏季奥运会,已经投入了2亿英镑的资金。
再者,英国的优势项目往往是冰壶、雪橇、花样滑冰和钢架雪车等成本很高的项目,选手一身的装备就不便宜。短道速滑的成本不高,但中日韩已经卷爆了。
最后,英国在冬奥会上的管理能力、规划水平和经验都很差。2014年,F1赛事的迈凯伦车队获邀为英国“更出色的四人雪橇”,结果耗资50万英镑做出了一台坐不下四个人的雪橇,急忙改进后依然被运动员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