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硕博经验分享(20):熔点、红外与质谱
2025年08月09日 8 次浏览一、熔点
熔点测试仪不同,具体操作略有区别。笔者读硕用Büchi M560 Automatic Melting Point Apparatus;读博用SGW X4 Micro Melting Point Apparatus。请各位读者结合所处实验条件,虚心学习仪器使用。
其一,什么样的“固体”才能测熔点?
一般来说,文章中涉及的所有固体物质(原料、产物、化学转化、控制实验等)都要测熔点(melting point, m.p.)。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固体”都是固体。例如,油久置变成的蜡状块或塑料块、能刮成粉末的干燥油膜、泡沫及其崩解成的粉末等均不能测熔点。块状、粉末状、结晶状固体才能测熔点。所有测定XRD的单晶必须测熔点。另外,少数课题组不测固体产物的熔点。
严格来说,所有测定熔点的固体必须由重结晶得来并在油泵上抽干,因此必须在熔点后注明重结晶所用溶剂(也就是℃后被括号包住的溶剂名)。不同溶剂可能导致晶型不同,熔点相差可能超过20 ℃。但极少有课题组这样做。
其二,熔点的误差很大
固体崩解和熔化需要人为观察,在不同的测定仪器、不同的升温速度、不同的重结晶溶剂、不同的装样紧密度和不同测定者的反应速度等因素累加下,测定值可能出现5-10 ℃的误差。如果有人在固体熔化后大概记录一个温度,随便加1-2 ℃“制造”熔程,或懒得测熔点就把固体记录成泡沫或油,几乎无从辨别,甚至无法打假。再加上熔点无法生成原始电子版报告,种种“操作空间”使得熔点数据的可信度远远不如核磁。
其三,熔点数据的记录
严格来说,测定熔点时要记录固体崩解温度和熔程(固液两相处于平衡的温度范围,即出现液滴/棱角圆润到结晶消失的温度),实操中只录入熔程数据。一般地,熔程不能超过3 ℃,数据方才有效。
其四,熔点测定的注意事项
① 保证装样正确:适量取样后,熔点管口朝上,底部在桌面上磕几下,固体紧实地落在底部。
② 控制升温速度,在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降低到2 ℃以下。如果升温速度太快,以至于眼睛从目镜挪到示温器的几秒钟内温度升高30 ℃,数据无意义;如果升温速度太慢,耗时过久。笔者我的经验是,固体化合物之间结构越相似,熔点相差越小,可以作为重要参考。例如,笔者测定某一类化合物,熔点都在100 ℃以上,故会先加热到100 ℃再上样;对于稠环或四芳基取代呋喃、噻吩,熔点很可能> 200 ℃,笔者会升到180-200 ℃再上样。如果当场熔化,降温再测。
③ 对于受热分解的固体,有两种策略:如果固体长时间受热才会分解,可以先反复尝试得到熔点大概值,再先把温度升至大概值以下20 ℃左右,随后上样测试;如果固体一旦达到某个温度就会分解,只能记录分解温度。考虑到多数方法学工作的分子量在300-500左右,固体几乎不可能易升华或易潮解,如遇此情况,应使用两头封闭的熔点管。
二、红外光谱
红外(infrared, IR)是定性测试,只能知道样品中存在哪些官能团,勉强能判断出有几个。如今有了核磁,红外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作为旧时代的孑遗,红外已经被大多数课题组抛弃,即使文章不提供红外数据,几乎不会有人质疑。即使课题组有测定红外的习惯,要么只选择部分代表性化合物进行测试(甚至不报道),要么由于化合物在室温下不稳定等原因而不测红外。少数课题组会在SI中提供被测化合物的红外谱图。
笔者提出一条暴论:在现代有机化学研究中,红外已经失去了其推测化合物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只是一个“但求无错”的吉祥物。本部分的分享只有一个目的:避免各位在实操中出现分子明明有某官能团,测定/提交的红外数据却没有其特征峰的情况。
其一,红外光谱基本知识
① 红外仪器不同,制样方法也不同。笔者读研用Nicolet AVATER FTIR 330 spectrometer,溴化钾片表面薄膜(thin film)法,需要DCM溶解样品用滴管滴在片上用烤灯烘干,耗时长且溴化钾片遇热或磕碰后易碎;读博用 ThermoFisher Nicolet IS50 FT–IR spectrometer,该仪器使用触点采样,窗口上抹点样品就行,十分方便。各位读者应结合所处仪器平台的实际情况,随用随学。
② 红外吸收峰的单位是cm⁻¹,即 reciprocal centimeters(厘米的倒数)。该单位可以出现在每个红外数据之前,也可以写在General Information(GI)里,随后不再出现。
③ 红外的吸收峰很多,SI中会选择有代表性的9-12个峰。比较严谨的课题组会在GI里明确标注“selected absorbances are reported”。
④ 红外谱图像北纬32°的中国地形剖面图(参见教科书),主要分为官能团区 4000~1350 cm⁻¹(伸缩振动);指纹区 1350~650 cm⁻¹(弯曲振动)。如果你测出来的红外谱图是一整条倾斜的折线(特别是使用薄层法时),要么样品量太少,要么东西不对。
不得不承认,由于极少有文献会提供化合物的红外谱图,且两种结构相似的异构体的红外必有区别但高度相似,加之测样的干扰因素多(人为操作等),故红外数据的“模糊性”高,“操作空间”相当大,可信度一般。
其二,常见官能团、化学键的红外(显著)特征峰
由于分子震动模式各异,官能团会有多个相差甚远的特征峰,相关峰同时出现才可以归属。以下数据是笔者经验积累而来(写在簿上随时对照),必有疏漏,请以文献、教材、工具书为准(单位cm⁻¹,~表示范围,&表示两处特征峰):
N-H/O-H ≈ 3700~3200;不饱和C-H ≈ 3300~3000;饱和C-H ≈ 3000-2800;醛氢 ≈ 2720;氰基和炔基 ≈ 2200;酸酐1830~1770,酯基和醛基 ≈ 1740(酯基还包括1240),酮羰基/酰基和羧基 ≈ 1715,酰胺/苯乙酮 ≈ 1680;烯基 ≈ 1650~1635(另外顺式二取代 ≈ 690,反式二取代 ≈ 970,端烯 ≈ 1420~1390和900);甲基 ≈ 1380;醇 ≈ 1300&1100;苯酚 ≈ 1350&1230;芳香胺 ≈ 1300;脂肪胺 ≈ 1130;C-O单键 ≈ 1030。
苯环除1600~1500&1450等两处之外,还有对位二取代苯 ≈ 830;间位二取代苯 ≈ 780 & 700(再加上两取代基之间的H ≈ 880);邻位二取代苯 ≈ 750。
吸电子诱导效应使得特征峰变大(向高波数移动);共轭效应使其变小(向低波数移动)。胺基、羧基和羟基的氢键使特征峰变小且变宽。
三、质谱
以笔者八年的(浅薄的)合成经验,质谱(Mass Spectrum, MS)在方法学研究中只起到验证作用,即化合物的分子量是否准确。笔者要做的无非是写好报告、用子弹头装好样品、按编号摆好、送样,两天后等待报告发送至邮箱,将最后一行“结论”(meas. m/z)复制、粘贴到Word版SI里。谱图解读和报告生成均由测试老师负责。即使如此,老师们仅能按照笔者提供的分子式找到相应分子离子峰,如果没找到,报告无法出示,需要导师介入。因此,笔者在质谱上缺少系统、深入的实战经验。本部分仅提供一些基本常识和个人经验,供大家学习、批判。
其一,质谱的基本常识
① 质谱图的横轴是质荷比(m/z),即离子质量(单位Da或u)与所携带电荷数(z)的比值。注意,单电荷离子(z = 1)的m/z 等于离子质量。质谱图的纵轴是(相对)离子丰度(intensity)。
② 分子离子峰([M]⁺ 或 [M]⁻),即目标化合物失去或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峰,常见于EI(电子轰击源)。
③ 加合离子峰:笔者见过 [M+Na]⁺(M+23)、[M+K]⁺(M+39)、[M+NH₄]⁺(M+18)、[M+H]⁺(M+1)等,常见于ESI(电喷雾离子源)的阳离子模式;羧酸等物质采用ESI的阴离子模式测试,常见[M-H]⁻(M-1)。
④ 同位素峰:常见于氯(³⁵Cl/³⁷Cl,强度比[M]/[M+2] = 3/1)、溴(⁷⁹Br/⁸¹Br,强度比[M]/[M+2] = 1/1)等卤素,其丰度比、峰间距等特征同时出现,才能证明分子内存在氯、溴等元素。
⑤ 碎片离子峰:(准)分子离子峰在在离子源或碰撞室中进一步断裂产生的离子,其断裂遵循一定规律。笔者见过[M+O₂]⁺和[M-H₂]⁺等。其他参见专业工具书,例如脱叔丁基(M-56)、脱Boc(M-100)、脱水(M-17)等。
⑥ 基峰(Base Peak)是质谱图中强度最高的峰,人为定义其强度为100%,其他峰以此为标准作相对离子丰度。
其二,质谱测试的个人经验
① 一般选择高分辨质谱,低分辨质谱在方法学工作中较罕见。质谱上样可以少,但不能多。越浓越不利于测试。
② ESI的阳离子模式最常用,适用于绝大多数化合物,但必须搞清具体加合了哪种离子(Na⁺、K⁺、H⁺、NH₄⁺),免得把[M+Na]⁺识别为[M]⁺或[M+H]⁺导致SI写错。如测试羧酸等,应选择ESI的阴离子模式。如果分子内没有极性官能团,建议直接尝试EI,如选ESI有(相当高的)概率测试失败。
③ EI测试只须提供固体样品。ESI测试时需要将样品溶解在甲醇或乙腈中,严格来说需要送样者在送样前确认上述溶剂对化合物的溶解力,如果溶解状况不佳可以在子弹头中补加一些DCM,注意在测试单上写明。如果几乎不溶,ESI测试必败。
④ ESI测试比EI测试便宜40%左右,另外还有DART(实时直接分析)测试,可以理解为普适性更广、非极性物质也能测的ESI。笔者用过Bruker MAXIS impact mass spectrometer(ESI-TOF)、Waters GCT Premier Micromass spectrometer(EI)和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LTQ FTICR mass spectrometer(DART Positive)等。
⑤ 笔者接手的MS-ESI谱图都是被测试老师处理过的,化合物特征峰部分专门放大;MS-EI谱图同理,只有一个峰;DART谱图则提供全图。无论如何,只要测试成功都有结论,例如elemental composition search on mass xxx.xxxx、meas. m/z或mass等,仪器不同、电离方法不同,报告结论的格式也不同。
⑥ 质谱也有一定的模糊性。绝大多数文章不会提供质谱报告原件。如用一个分子式一致但结构不同的化合物“替代”测试,碎片离子峰必有区别,但结论上完全看不出;如果两个化合物分子式一致但结构很相似(不同苯环上的两个对氯或一个间氯、一个邻氯),很可能完全看不出区别。如果有人编造(部分)测试结果,我们作为读者也无法证伪。
⑦ 并不是所有化合物都能测质谱。有些物质在质谱测试环境下不稳定,迅速裂解,因此SI无法提供质谱数据。
⑧ SI中质谱数据的书写格式: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风格。笔者倾向于如下格式(所有符号均为英文符号,注意斜体、加粗和正电荷的位置,EI测试时写清氯、溴的同位素):
HRMS-ESI [M+Na]⁺: m/z Calcd for C₃₆H₂₄O₃ClBrNa⁺, 641.0490; Found: 641.0477.
HRMS-EI [M]⁺: m/z Calcd for C₃₇H₂₈O³⁵Cl⁷⁹Br⁺, 602.1012; Found: 602.1000.
特别提醒:笔者习惯于将分子式诸元素按照碳、氢、氧、氮、硫、卤素(氟、氯、溴、碘)和加合离子(Na⁺、K⁺、H⁺、NH₄⁺)的顺序排列。有人会驳斥这是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笔者不受亦不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