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硕博经验分享 DLC:反应加料
2025年07月20日 30 次浏览内容摘要:
一、反应物和试剂有啥区别?
二、加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
三、反应的常用试剂、催化剂可以替换,但不能随意替换
四、固体怎么加?
五、液体怎么加?
六、气体怎么加?
七、什么是“回流”?
正文部分:
一、反应物和试剂有啥区别?
一个反应的进行,需要反应物(reactant)、试剂(reagent)、添加剂(additives)、催化剂(catalyst)、溶剂(solvent)和条件(conditions)等五个部分。其中条件包括温度(temperature)、气氛(atmosphere/ambient)、时间(time)乃至光照(protected from light/under dark)和微波(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如果把一锅反应比作地锅鸡,那么鸡就是反应物,土豆、辣椒等大量添加、能吃的配菜就是试剂,葱、姜、蒜等香料和酱油、醋等调味品就是添加剂、催化剂。有时一种物质可以充当多个角色,比如一些反应中溶剂也是试剂或反应物。
二、加料顺序对反应的影响
原则上,一个反应应当是先加反应物和磁子,再加溶剂,最后加催化剂。但具体到每一篇文献,每一个人名反应,顺序又有不同。大多数反应,加料顺序和方法对产率没什么影响。例如Sonogashira反应就是非常典型的傻瓜反应,钯和铜两种催化剂都不用称重,随便加一点儿就能催化反应,而且只需把所有固体(反应物+催化剂)一起加到瓶子里,最后用三乙胺作溶剂,略微加热,反应就成了。给胺基上Ts保护,TsCl先与胺混合还是在加碱后再加,也没什么区别。
不过,有些时候加料顺序搞错,反应的产率会暴跌。
例一:Steglich酯化反应中,如果先加DCC+DMAP+溶剂再加醇,体系会黏连、放热,搅拌不均,颜色黄浊;如果先加醇+DMAP+溶剂再分批加DCC,体系反应会平稳很多,颜色白浊,点板干净(可能原因:固体多且溶解耗时,故DCC与酸作用形成的O-酰基异脲来不及与DMAP作用,发生1,3-重排生成N-酰基脲)。
例二,化合物A有酰基和酯基,需要与活泼叶立德发生Wittig反应。需要将甲基三苯基碘化膦先与LHMDS搅拌,最后在氩气下加入固体A。如果把A与LHMDS搅拌,最后加膦呢?产物也许有,但产率超过50%就是Corey保佑。
例三,某种端炔B很难做,需要与对氰基碘苯开偶联。文献选择将B的THF溶液滴加进碘苯+钯/铜的三乙胺溶液中。如果反过来,副反应(Glaser偶联)会导致大量二炔生成。
例四:Mitsunobu反应最常见的加料顺序是将亲核试剂、底物和三苯基膦溶解,在冰浴下滴加DEAD或DIAD,缓慢升至室温或加热;少数案例称先将三苯基膦和DEAD搅拌,再分别投入底物和亲核试剂。你利用该反应做自己的化合物时,能否给出直接选择后者的理由?不能,那就选前者。
三、反应的常用试剂、催化剂可以替换,但不能随意替换
之前提过,很多反应虽有固定的试剂、溶剂,但也并非不容变动。例如Mitsunobu反应既可以用DEAD也可以用DIAD,上Ac保护既可以用乙酸酐也能用乙酰氯,上TBS保护可以用TBSCl也可以用TBSOTf。
不过,改动不是乱动。例如,Sonogashira反应可以直接加三乙胺作为溶剂,你替换成DIPEA或二异丙胺也不是问题,顶多会多一些炔烃自偶联的副产物(后两者没有市售超干溶剂),但你为什么非要用吡啶?Sonogashira反应中,三乙胺溶解性略差,可以加DCM或THF助溶,加DMF乃至甲苯也还说得过去,但加甲醇就有点看不懂了。
很多经典反应都有常用催化剂。比如Heck反应和Fagnou反应,大多数情况用醋酸钯作催化剂;Suzuki反应常用四(三苯基膦)钯;Sonogashira反应则常用双(三苯基膦)二氯化钯,四(三苯基膦)钯也可以。你非要问,难道醋酸钯就一定不能催化Suzuki反应和Sonogashira反应吗?我不好说,也许补加一些三苯基膦或无机盐,反应就能发生,毕竟钯的催化活性很高。但咱不能失去对试剂的敏感度,没必要违背前人反复尝试而得出的经验。
四、固体怎么加?
最简便的方法是在加溶剂前就把固体加到反应瓶里,特别是能拔丝的高黏度油或蜡状固体。然而,有些时候即便是固体,相互接触也会发生副反应。比如我之前做过制备炔酰胺的反应,碳酸铯、苯胺Ts和碘盐三种固体混在瓶子里,不一会儿发热变黑了。有些高手用苯胺Ts把其他两种固体分隔开,抽放氮气结束后先加溶剂再开搅拌,但我吃过一次亏之后改成最后再加碳酸铯。
注意,并不是所有固体都可以随便抽油泵,比如碘、叔丁醇等易升华的固体就不能抽,必须在溶剂加好后再投。
由此,衍生出在溶剂加入后(即向reaction mixture/solution/suspension中)投固体的策略。固体可以是催化剂,可以是试剂,也可以是反应物。加入的方式有三种:一次加入(in one portion)、分批加入(in portions/portionwise)和(配成溶液)滴加(dropwise/solution of A in B via syringe)。滴加可以分为手动滴加和注射泵滴加。三种加入方法,越往后加料越缓慢、温和。例一:大剂量的LAH还原,固体LAH需要分批加入;当量的质子酸活化反应,固体的质子酸分批加最好;例二:Sonogashira偶联规避Glaser反应,向体系内滴加炔的溶液;碱性条件的K-R反应,要将炔烯酮的溶液滴入低温下的体系。
技术细节:在Schlenk系统完备的实验室内,氩气下加固体需要首先调节氩气阀门、双排管三通,由U型鼓泡器观察氩气流速稳定,随后打开塞子(此时氩气气流缓和,不至于将固体吹走),迅速加入固体;再盖塞子、关闭三通和氩气阀门。如果实验室只能插氮气球,操作就很麻烦,需要在支口绑一个胶管+气球,拔掉塞子顶着猛烈的气流加入固体(较重的无机盐还好,蓬松的有机物会四处飞溅),气球瘪掉只需几秒钟。
固体称量可以用称量纸,这也是标准操作。但我建议用5 mL玻璃样品瓶,这样无论是有机化合物,还是易吸潮的酸、碱、还原剂(HMTf2、NaOH、LAH),都可以顺利称量且不必担心行走、挪动时气流把固体吹跑。加料时顶着氩气,对着反应瓶的19号磨口,瓶口迅速朝下,迅速利索。
五、液体怎么加?
先解决液体怎么称量的问题。如果是非常精密的反应,例如自己工作的关键反应或多加会导致副反应发生等,不建议按Chembook/SciFinder上查到的密度数据折算体积加料。因为文献密度有误差,有温度范围,有纯度要求,冬冷夏热的实验室里被人用过且放了一年的试剂,你觉得按体积算准吗?当然,作原料或大量反应不用如此精细,直接算成体积添加就行。
有时必须算体积加。例如液体易吸潮(HOTf)、有毒或有异味(三甲氧基磷、三丁基磷)、易燃或异坏(三叔丁基磷)或市售时为溶液(金属试剂、过氧化物等)。
按质量称量液体,考虑两种方法:用注射器称量和称到瓶子里。两者都可以用差减法,但注意注射器和滴管都会有残留药品。注射器去皮时记得带着保护帽,将其内液体转入反应容器后记得再称一次,得到实际添加量。除非向无水无氧体系加料,否则没必要清除注射器内的气泡(把针头在瓶内壁上顶歪避免液珠乱淌+弹击注射器把气泡集中在顶部+挤出气泡)。
同样,液体既可以在溶剂添加前加入,也可以在溶剂添加后加入。具体取决于液态物质是反应物、试剂还是催化剂,即从反应机理或串联步骤的先后决定加料顺序。比如,如果该液体是最后一种试剂/反应物,应在溶剂加入后再投。否则向没有溶剂的干、浓体系加料,局部触发激烈反应,结果一定变差。
添加大量液体(毫升或厘升级别)时要注意体系内的液体总量。一般常用25 mL的支口管或拧口管做反应(0.1 mmol-2.5 mmol),液体总计不宜超过6 mL,2-3 mL最合适。反应温度越高,液体就应越少。少量液体(微升级)加入体系时,不要溅在内壁上,免得只有一小部分进入反应体系,大半粘在内壁。特别是溶剂已经加完,或在低温下进行的反应。很多人习惯最后(补)加溶剂冲一下,我建议多练“不沾术”。
对于Schlenk体系,注意低沸点物质不能抽油泵。一般地,碳数超过8的物质,除非是烃类物质,油泵就很难抽走。碳数超过10的化合物,基本抽不走了。比如苯甲酰甲酸甲酯有九个碳,3-丁烯-1-炔-1-基苯有十个碳,但前者抽不掉,后者就能抽掉。注意,即使是高沸点的液体试剂,因为会溶解空气,所以刚抽油泵时也会冒气泡。
六、气体怎么加?
一般地,气体作为试剂的有机反应很罕见。有些做氟化学的课题组使用的小分子氟试剂是气体,要溶解在二氧六环中,保存在冰箱里。用之前要滴定确认其浓度。我做过的非空气/氩气气氛下的反应主要是钯/碳氢化和麻生明氧化。这时只能插气球来抽放气。充气球、抽放气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提示,氢气分子量小,容易逸散,所以一般要包双层气球,气球夹层内不能有空气;氧气球一定要与氮气球区分开来;为了存放气球,一定要搞一个实心的橡胶塞,而不是随便找个19口的橡胶塞;气球抽放气靠针头,一瞬间气流猛烈容易把固体吹起来,故使用2 mL注射器针头比较合适,不仅气流缓和且对胶塞破坏小,体系气密性高;钯碳含水较安全,但抽气时(即使阀门开小)水汽挥发会导致固体翻腾,钯/碳聚集于支口处,我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注意干燥钯/碳接触空气可能会冒火星。
至于做degassed溶剂的氩/氮气鼓泡技术(需要气球+氩气下加入待脱气液体+伸入液体底部的长针头),不再赘述。
七、什么是“回流”?
要知道搅拌器设定温度≠油浴/加热块实际温度,实际温度≠反应温度。为了消灭这俩误差,一般要将搅拌器探头插入油浴液上下、左右居中位置,紧贴反应瓶并打开搅拌。注意探头下端有个环形刻度,这个刻度应与油面同高或略低。
注意,任何反应(即使不须冰浴冷却甚至需要加热)在放大规模(15-30 mmol)时,投料前建议冰浴充分冷却,投料后缓慢恢复至室温或加热。因为大多数反应都是放热的,放大前反应体量小,能与空气进行充分热交换;体系放大后,热量蓄积很容易冲料。
另外,回流也分很多种。一般高于溶剂沸点10 ℃左右的属于弱回流,溶剂“发汗”(冷凝)弱,液流更鲜见。高于溶剂沸点20℃及以上为强回流,比如使用分水器的缩合反应(溶剂为甲苯),有时需要加热至140 ℃以上溶剂回落才能达到1 d/s。重蒸甲苯时要平稳加热至220-230 ℃,此时甚至可见回流环(冷凝甲苯被甲苯蒸汽顶起来的现象)。有些文献把乙二醇二甲醚(沸点85 ℃)加热到150 ℃过夜。相比之下,THF(沸点66 ℃)加热到100 ℃不算疯狂,但把DCM(沸点40 ℃)加热到100 ℃,属实是有机耐活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