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机化学硕博经验分享(十):柱层析
2025年07月19日 9 次浏览内容摘要:
一、柱层析的适用范围
二、上样的注意事项
三、过柱子是有损失的
四、柱层析用什么填料?
五、装柱子、选柱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六、柱子的技术指标
七、过柱注意事项
八、TLC展开剂对柱层析洗脱剂的指导作用
九、柱层析的洗脱剂选择
十、如何接液,如何浓缩?
正文部分:
一、柱层析的适用范围
其一,柱层析是化合物纯化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如果化合物溶解度很差,须尝试重结晶(母液中以杂质为主);如果化合物分子量小、难显色或沸点低、易挥发,应蒸馏纯化(2-氧代丙酸叔丁酯、五甲基胍等)。
其二,即使溶解度好,也不是所有反应都需要过柱纯化。例如制备初始原料,反应规模在10-20 mmol,完全有可能粗处理直投下一步;羟醛缩合,体系内产物大量析出,搅都搅不动,重结晶只需十分钟就能得到纯的查耳酮;制备α-溴代烯酮,只需要抽滤去除碳酸钾,直接加三乙胺,1,2-二溴化物无需过柱纯化。
其三,柱层析不能解决一切纯化问题,有些点就是过不开,比如苯乙炔、TMS苯乙炔和碘苯之间,用石油醚爬板都到顶。天下还有比己烷/石油醚极性更小的溶剂?再比如,原则上讲所有非对映异构体都可以过开,但实操当中TLC就是一个spot,难道要收前三管、后三管分别打核磁看比例变化?有些阻旋异构体也是如此。
其四,柱层析的分离能力有限,有些柱子要过2-3遍,没必要有心理负担。例如两个点离得近上样量又大,体系内有易析出的副产物(三苯基氧膦/磺酰胺盐等)导致包夹吸留等;如果柱子一开始就过杂了或错选大极性洗脱剂,干脆全部冲下来,重新上样,再过一次。
二、上样的注意事项
其一,上样前必须淬灭,或必须最大限度地去除副产物。不要把纯化的重担一股脑全抛给柱层析。例如三乙基硅烷/TFA还原,后者作溶剂。如果用三乙胺淬灭,那么大量的有机盐会占用巨量的粗硅胶,上样层极厚,分离效果奇差;Corey-Chaykovsky反应,如果不加水萃取,直接拌硅胶旋/抽干体系中的溶剂水,那么相转移催化剂和氢氧化钠会使硅胶结块、粘连;20 mmol 的Sonogashira反应,体系内有大量三乙胺的氢碘酸盐,抽滤/EA洗涤后再上样,可省去很多麻烦。
其二,上样有干法上样和湿法上样两种方法。干法上样可以最大限度规避DCM等大极性溶剂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操作方便不易翻车,但需要装有低温冷阱的油泵,否则溶剂抽入油泵容易导致锈蚀。湿法上样对设备的要求简单,但需要学会严格控制上样所用溶剂量,一般少量DCM加适量PE,将物质转入柱顶。如将一次性胶头滴管减去胶头顶作为一勺,1 mmol 反应干法上样加入粗硅胶2.5-3勺,0.2 mmol 加1-1.5勺。如果干法上样所用硅胶太多,或湿法上样加入溶剂层太厚,会严重影响分离效果。
其三,有些时候,柱顶会粘连导致溶剂无法通过,例如Corey–Fuchs反应、Mitsunobu反应、淬灭不净的DMP氧化、长时间加热后的Sonogashira反应等。需要用长刮刀从溶剂球顶端插进去,搅开粘稠致密的柱子顶端硅胶。正常被溶剂浸润的硅胶,插进去只能感到轻微阻力。
三、过柱子是有损失的
与其他纯化手段一样,柱层析的损失不可避免,因为有些管子里有产物但太淡了TLC看不出来,有些管还有其他杂点就不收了。所以100mg的东西,实收98-99mg不奇怪。同一物质反复多次过柱,即使(在硅胶上)不会坏掉,也有可能越过越少。
四、柱层析用什么填料?
大多数情况用硅胶就足以应付。课题组不同,习惯不一样,一些组用细硅胶300-400目过柱子,有些组用200-300目过柱子。粗硅胶100-200目是用来干法上样的。注意,“目”是衡量硅胶比表面积的指标(定义为在长一英寸的筛网上的筛孔数目),目数越高,硅胶颗粒越小,柱子装紧后液体通过的阻力越大,理论上说分离效果就越好。除此外,还可以选用酸性、中性和碱性氧化铝作填料,但最常见的是100-200目的,装柱后液体流动过快;300-400目的不好买,买来后装柱子太紧密,溶剂很难流动。
五、装柱子、选柱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基本的装柱技术这里就不教了,每个组有每个组的习惯。我提几点注意事项。
其一,建议使用带砂芯的柱子,除了洗起来略麻烦,其余全是优点。不带砂芯的柱子要先在抽气下用四氟搅拌棒压实棉花,再加入适量石英砂,再装填硅胶。无论带不带砂芯,柱顶都要装一层石英砂,既可以吸附湿法上样时的蜡状难溶物或固体,避免堵柱子,也可以避免添加洗脱剂时冲毁柱顶,将上样物溶于洗脱剂,分离失败。柱子过完,层析柱头朝下插进废液桶,打开下旋塞,洗耳球对接尖口并挤压,即可将硅胶柱挤出。万一棉球下不来,可用胶管接到水龙头上,用水冲掉。
其二,注意检查下方旋塞密闭性是否良好。如果拧紧状态下还在漏,别用,否则一部分产物冲下粘连的杂质,另一部分粘在旋塞造成损失。聚四氟乙烯旋塞有良好的润滑效果,不要自作聪明涂真空硅脂或凡士林,否则就是为产物引入高场鬼峰(grease, 聚二甲基硅氧烷,0.07 ppm in 氘仿)。
其三,柱子越粗,(个人认为)柱子的分离效果越好,但由于横向扩散严重,故容易把点过散,即管子里有但荧光弱看不出;柱子越细,能处置的反应规模就越小。例如最小的柱子(φ = 10mm)是用来处置100mg以下的化合物的。如果反应规模在5-10mmol,建议用φ = 30-40 mm的柱子。反应规模更大的,如果没有φ = 50 mm 的柱子,可以分批过柱。化合物< 50 mg的,建议爬大板。
其四,柱子装得越高,理论上分离效果越好(个人经验分离效果提升有限),但消耗溶剂越多,过柱时间更长。大多数情况下,硅胶柱装10-15 cm左右就够了。
其五,有时硅胶需要装短点,例如简单的反应体系(TLC只有一个产物点)、产物为大极性物质(酯的水解)、产物滞留过久会变坏(制备亚胺)等。同时,层析柱可以充当垫硅胶的抽滤漏斗(俗称“过短柱”),例如Mitsunobu反应需要先滤一次把三苯基氧膦除掉;多步制备时须滤去前序步骤中的不溶固体或大极性深色色带,随后直接投下一步;固液混合等复杂体系滤一下才能打粗核磁。
其六,出于种种原因,即使柱子在目视下已经装得无比端正、紧实,但过柱时也可能发现色带歪斜。这不算正常也不奇怪。大多数时候歪斜的色并不会影响过柱效果,除非两个点离得颇近。
其七,原则上说,柱子不能有气泡,更不能过干,否则气体涌入硅胶导致流动相受阻而流向混乱,影响分离效果。我装柱子都会装实,即使柱内溶剂告罄气体也仅进入硅胶上层,所以我不确定气泡对分离效果影响的程度。如果很介意气泡,可以用洗脱剂压实,或在不加压情况下拍打柱身,气泡可排尽。
其八,柱子不能过夜。原因:化合物浸在硅胶和洗脱剂中,可能变坏;如在夏天,溶剂挥发产生气泡,硅胶层开裂;长时间静置,化合物会上下扩散,导致已经分开的spot杂在一起。
六、柱子的技术指标
一般地,φ = 26mm,有效长203mm,节门孔径2mm,19/22的带砂芯柱可以应付绝大多数3 mmol 以下的反应的柱层析。多花点钱买联华的,用料足体型大;欣维尔和泰坦的娇小一些。
其中 φ 指外径;有效长即可以装硅胶的长度,不含上磨口和下阀;19/22前边的19指的是磨砂口径,后边的22指的是插入深度,有22/26两种,基本上可以互用。注意,实验室开反应的仪器绝大多数是19口,少数是更小的14口,24口恰好可以放进一个5ml的样品瓶,旋蒸的防溅球上端是29口,下端是19或14口。
七、过柱注意事项
其一,大多数时候徒手捏气囊为柱子加压,少数用气泵,极少数用氮气钢瓶。压力越大越危险。必须用塑料夹子或橡皮筋夹紧溶剂球和柱子避免洗脱剂飞溅洗脸。
其二,洗脱剂与TLC展开剂相似但不完全一样,溶剂的选择和比例要结合各位读者的研究体系,各自课题组的习惯和经验更有价值。
其三,不要自以为是地把你认为的产物点收起来,随手把柱子洗掉。当你不确定过出来的点是不是产物时,最好在过柱前为反应液留样(柱前点),这样随时可以通过TLC观察产物有没有出来,还可以看出产物在硅胶里坏没坏。如果没留样,用显著的大极性洗脱剂冲一波(比如10/1过的柱子用2/1冲),收集起来,等到核磁确认你收的主点没问题再扔掉。
八、TLC展开剂对柱层析洗脱剂的指导作用
TLC展开剂对柱层析洗脱剂的选择有指导作用。但前提是用合适的展开剂把目标spot爬到合适的高度。一般地,TLC 10/1爬到1/3高的两个点,过柱子时至少从20/1开始将两者冲开。两个点用30/1爬到相似高度,想要分开至少选择100/1,甚至用乙醚替代EA作极性溶剂。5/1爬到相似高度,直接用5/1冲反而效果一般,可能要用3/1。
由于上样量不一样(TLC只有一个点而过柱子按原料算也有50-100mg),TLC(硅胶薄层)和柱层析(硅胶粉)的分离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发现TLC看到的spot过柱子过不出来,或过柱子得到的spot却在TLC上看不到,属于正常现象。严格说来,只要样品层足够薄,柱子又足够细,柱层析的分离效果就与TLC几乎一致。但大多数情况下TLC情况与过柱情况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意外发现显著的其它点,要考虑产物在硅胶上变坏了。
最倒霉的就是一些物质荧光弱,TLC时反应液浓度高看不出来,过柱子时拖尾每一管都很淡,如果只通过荧光判断、收管会导致大量损失,甚至高锰酸钾显色也可能不管用。这个时候建议改用DCM作大极性溶剂,利用DCM的优秀溶解能力把东西冲下来。我做过把四氢呋喃酯变为四氢呋喃醛,产物荧光就很弱,初期过柱损失大,后来用纯DCM过,再后来淬灭后干燥直接重结晶,产率95%。
九、柱层析的洗脱剂选择
其一,压柱子的30-40 mL石油醚可以随便回收,但上样后最先冲出的石油醚不一定能随便回收利用。对于Sonogashira反应来说,未反应完的苯乙炔、TMS乙炔及其自偶联产物会被石油醚冲下;还原双键时过剩的三乙基硅烷也是如此。最倒霉的是上述小极性物质,有时只用石油醚冲不干净,带点极性才能冲尽。
其二,洗脱剂的极性(从大到小):乙酸>水>甲醇>>丙酮>EA>DCM>甲苯>石油醚/己烷≈环己烷。常用的洗脱剂是PE/EA组合,也有PE/DCM、PE/乙醚及DCM/甲醇组合。PE是唯一的小极性溶剂,有钱可以拿正己烷替代,但很少有人用环己烷;DCM溶解性强但极性不如EA,但正因为溶解能力好所以大极性物质可能被溶解并冲下;一般地,乙醚的分离度比EA更好;甲醇可能溶解硅胶,所以可以拿乙醇代替(以上系个人经验仅供参考,实操请参照个人反应体系特点适时调整)。
其三,洗脱剂的用量取决于分离难度。对于我的体系而言,0.2 mmol反应用PE/EA =150/15 mL 足够(再加上前序石油醚回收);0.1 mmol 用100/10 mL。读者须根据自己反应体系的特点总结经验并灵活选择,宁少量多加,不能一次加多。不能出现点都要过完了,还一次加入200 mL溶剂的行为。
其四,洗脱剂的极性调配。除非两个点离得很近,需要小极性长时间冲以分开,否则洗脱剂极性要缓慢增加,节省溶剂用量。这一点不需要文献和师兄明示,自己就该想到。例如上方的sopt终于用50/1冲尽了,下边的spot改用20/1乃至10/1冲尽;30/1持续冲还不见东西下来,可以改用20/1冲一轮,而不是一直用30/1冲一个下午。我的最高纪录是一个下午过四根柱子;一根柱子过一个0.2 mmol的点,从上样到浓缩抽油泵,大约需要35-40分钟(旋蒸不排队的情况下)。
其五,不要盲从文献中的洗脱剂。SI决大部分内容是学生写的,有的应付老板随便写写与实际不符,有的直接copy往届工作改都不改;导师只看核磁是否准确,很少仔细检查洗脱剂的细节,错误就代代相传。有Heck偶联的文献毫无来由地用甲苯和甲醇过柱子,事实证明PE/EA完全可以;有的文献用DCM/甲醇过小极性物质;有的文献用己烷和异丙醇过柱子(显然把HPLC的极性抄过来了)。师兄师姐的实验记录本上的洗脱剂也不能盲从。有些顺手写错,有些靠回忆补足,有的反应规模不同,有些即使准确但你的水平(上样、冲淋)不如师姐,所以只能作为重要参考,自己亲自从适当低极性开始尝试。
其六,有些时候,即使是干法上样(完全抽干、适量硅胶),冲淋时也会受到大极性物质的干扰。比如,反应淬灭后直接上样,两个点用PE/乙醚/DCM = 50/1/1 勉强分开(约1/2部分重叠),但滤除柱顶色带、柱前物后重新上样,用PE/乙醚/DCM = 40/1/2 能在中期出点、完全分离。
十、如何接液,如何浓缩?
其一,实验室常见φ = 15 mm,长100 mm 的小试管,也有φ = 15 mm,长150 mm 的大试管。接液时,液面距离管口约一公分(目视估计)。个人过柱时主要用前者。一个250 mL 茄形瓶,算上洗涤用的DCM,最多可以放10支小试管,但建议放8支;500 mL茄形瓶,算上洗涤用DCM,最多可以放20支小试管,建议放15-17支。这里的“最多”指的是旋蒸时倾斜的液面已接近磨口,初期一旦沸腾起泡易冲料。
注:试管架建议选15.5 mm×40孔,但常见的是18/20 mm的,有的甚至只有30孔。接好液的试管排序可选Z型、S型和交错型,看个人或课题组的习惯。一般地,试管架在操作者(人)的右前方。

其二,一些时候,固体会在过柱时析出。如果在试管里析出,不用管;如果在柱下端斜口析出,DCM冲一下;如果在旋塞及附近析出,可能堵塞液流,需要用毛细管向上捅一下(操作难度大,可能会损失产物);如果在硅胶上析出,最好方法是过柱时适当添加DCM(PE/EA = 10/1改为PE/EA/DCM = 10/1/1)作为预防,否则使用纯DCM冲收回产物,再尝试重结晶(此时杂质被硅胶吸附,纯度达到重结晶要求)。
其三,有些时候液体冲下来会发热,这是物质、溶剂与硅胶的吸附热与摩擦热,正常;有时候液体冲下来会浑浊,特别是大极性冲洗时的第1-2管,这是硅胶中吸附的水被冲下。
其四,并不是所有时候都必须用试管接收样品。制备反应规模大或只有一个点,可以直接拿25/50 mL小锥形瓶接。
其五,大瓶子旋完,用适量良溶剂转移到小瓶后,可进行TLC检测,看有没有把一些淡杂点一起过下来,或产物有没有在受热(旋蒸水浴)和氧气下变坏(特别是胺等敏感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