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我们提到,即使你未来不搞科研,想要好过一点,硕博士最好把科研当作事业来看。既然是事业,就要有规划。有机实验的变数很大,一口气看未来五年十年是吹牛,每晚睡前安排下明天的实验总可以吧。不需要动纸笔,不需要写报告,就在脑子里过一下:早上干啥,下午干啥,晚上干啥。如果今天开的反应做成了,如何继续后续实验;如果今天开的反应失败了,怎么把损失最小化?同样的,周末晚上想想下一周会有哪些实验安排:例如为了做某个化合物或进行某项实验,大概需要几天。规划时,宁可给自己留出1-2小时的空闲,也不能安排得太满。保持一定冗余度,突发事件(反应搞砸了、原料用完了、导师安排新任务等)应对更从容。孙子兵法云: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攻战。做反应也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能脑门一热,一时兴起把反应开上。如果是你熟悉的反应(不是发展成熟但你自己从没亲手做过的反应),例如制备原料,开之前主要考虑后处理问题:后处理要多久,会不会与未来三天的实验安排冲突或使工作过于紧张?如果是不熟悉的反应,开之前要考虑:文献是否靠谱(找权威+交叉对比+结合实际调整条件)、开多大(避免浪费原料)、开多久(以TLC为准,太快而未及时检测导致坏了咋办,太慢而占用瓶子和搅拌器咋办)、如何投料(反应气氛和先后顺序)、下一步什么时候开(产物可能久置变坏)、原料留样了吗?成了但是产率低,要不要继续优化?没反应或反应乱,到底是什么原因?反应主产物是预料之外的东西,能否确定其结构并加以改进?绝对不能出现“随随便便开,结果不符预期就扔在一边”的愚蠢行为。一般来说,经典反应的反应时间是固定的。比如LAH或硼氢化钠还原、TBAF脱硅基保护、DMP氧化以及钠萘脱Ts保护等反应多数时候非常快,5分钟甚至加完料就反应完都有可能,我一般15分钟点第一次板,30分钟点第二次,此时还没反应完就要考虑试剂放坏了,及时补加。我也经历过叔醇硅醚脱保护困难,数个小时才能结束的特殊情况。再比如贵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等,反应可能会慢,所以我会在1小时、两小时、三小时、五小时、12小时、18小时和24小时分别点板。你自己的方法学课题,也要对反应时间保持敏感。如此,做新的底物拓展就能更合理安排日程,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着手解决。比如我的一份水解反应的工作,一般在3-4个小时左右反应完全,取代基在炔烃一侧对反应速度几乎没有影响,但是在芳基供体一侧,对位氰基等拉电子基会导致反应几乎不发生,乙酰氧基会让反应速率显著下降到7-8小时。众所周知,原料变成产物需要时间,过柱、旋蒸、抽干需要时间,但很多人容易忽视开反应也需要时间。架反应所耗时间取决于操作复杂度和条件严格度。DMP氧化架上也就5分钟,但须在手套箱里取药品并间隔数小时加料的反应,开起来就要三十分钟起步。如果午饭和晚饭耗时两个小时,就意味着反应要推迟两个小时才能开上,产物甚至第二天才能拿到。所以,要学会选择开反应的时机。除非是非常熟悉的长时间反应可以开过夜,否则最好在上午架上,这样下午和晚上可以点板监测、及时处理。不要怕麻烦而把陌生反应搅过夜,东西坏了都不知道什么原因。特别提示:导师与你讨论工作后安排的新反应,默认你回到实验室后就要立刻开上——你是生产资料,不需要吃饭睡觉。因此上午讨论,下午导师就会问结果。另外,不要让一个反应完的反应继续搅拌或静置直到你有空才处理!东西坏了就白干了!你时间很多吗,还是实验室经费很多?至少要先淬灭掉,萃取干燥完放在瓶子里,不要拌硅胶(干法上样),等到吃完饭、过完柱、第二天再上样。须知与酸/碱性水相或硅胶长期接触均有可能导致产物坏掉。不要幻想着随便甩个理由糊弄老板,你的把戏很容易被看穿。再者,反应做不出来就没有成果,发不了文章、毕不了业的只有你自己。
五、详尽的实验记录和化合物管理
实验加料量、操作时间、关键操作和特殊现象要记录清楚,当天的实验当天就写好,咱没那么累。不想写不是理由。今天不写明天一早就赶紧补上,不要等忘了再现编,这样严格来说有造假的嫌疑。反应瓶、后处理的瓶子上要有反应编号,做好的纯的产物转移到样品瓶里要写清楚化学式和编号,不纯的或不明的,除非要重结晶,不要乱用玻璃样品瓶,改用子弹头保存。
六、反应规模多大为好?
对于关键反应(即合成方法学的每一个底物扩展)来说,反应规模(reaction scale)取决于底物(即原料)的分子量。一般地,方法学的工作,原料分子量在400-500左右。为了消除随机误差,方便后人复现实验结果,按100 mg投反应,即0.2 mmol。分子量600-700的,关键反应可以开0.1 mmol;分子量只有100-200的,关键反应可以开1 mmol。注意,上文所指反应规模均为普遍性的,即底物拓展(Substrate Scope)的每一个化合物都要按这个规模投料,不可私自扩大至0.3-0.4 mmol。事实上,消除“随机误差”的底限在50 mg左右,也就是说在化学转化或机理实验时,分子量400-500的化合物开0.1 mmol的反应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只有20mg的原料,关键反应即使开成,结果也不可靠——秤的称量有误差,同样是少2mg,投料100 mg也只是1/50的误差,但投料20 mg误差扩大至1/10。
七、原料要做多少?
我的经验是,假如关键反应需要0.2 mmol的原料,那么原料至少要拿到0.3 mmol左右,否则固体有静电,液体会粘连在刮刀和瓶子内壁,导致取不够0.2 mmol。如果确实只有0.2-0.3mmol 原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取出不需要的原料保存在样品瓶里,剩下的原料用尽可能少的二氯甲烷全部洗到反应瓶里。我一般用拧口瓶开反应,如果冲洗所用溶剂在5 ml左右或原料不怕热,我就用热风枪吹拂溶剂上段2-3公分处并有力震荡,这样溶剂(一般是DCM)与加热处接触即挥发,回去后又不会暴沸导致冲料;反复操作直到溶剂挥发干。这样做的好处是速度快,而且挥发后冷却的DCM还能把粘在瓶口的原料冲洗下来。如果溶剂少或东西怕热,我会加入一个磁子,一边高速搅拌,一边把塞子拧紧然后旋开一个小口,突然把双排管调到抽气再瞬间打平,压力骤降溶剂挥发一部分鼓泡不算严重;如此反复直到溶剂抽干。在前期设计反应路线,或做新原料时,可以用0.3 mmol反推初始原料的反应规模——我一般假定每一步产率只有50%(料敌从宽,不要每一步都假设产率90%以上,哪怕是DMP氧化和TBAF脱保护都有可能翻车,留够操作冗余度,特别是某一步原料产率80%,dr = 4/1,但你需要的小比例异构体收率只有16%),这样原料的前一步原料就要拿到0.6mmol,前两步原料拿到1.2 mmol,前三步拿到2.4 mmol,前四步拿到4.8mmol,前五步拿到10 mmol。五步合成一个原料已经够长了,其实10 mmol初始原料,只要不大翻车基本可以拿到4-5倍多的关键反应原料。
八、有些反应做不成并不怪你
其一,原料中带活泼氢的基团干扰了反应:酚羟基、醇羟基、羧基、氨基和酰胺基;其二,产物不稳定,在硅胶柱上坏掉或边反应变坏:例如带叠氮基的原料开偶联,反应三个小时就要收,产率只有30%,否则会坏掉;其三,反应对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非常敏感:邻位基团反应混乱或给电子基(哪怕是对位甲基)反应也乱;其四,反应放大量(从0.2 mmol scale至1.0 mmol或克量级)导致产率向下波动;其五,针对这化合物的合成,目前文献上还没有更高产率的报道;其六:原反应条件要求太高难以重复:光介导反应,文献上默认使用内置光源或光反应器,你实验室只有一盏25w的玉米灯,隔着厚厚的浑浊的油浴,你猜能不能重复出来?其七,文献报道有误或故意/无意地隐匿了关键的反应细节导致无法复现(例如配体和催化剂预搅拌时实际上需要加热,加料时溶液须沿着仪器内壁缓缓加入使其充分冷却等);其八,超干溶剂进水或药品不纯:厂家混硅胶凑重量、药品自身质量差或变质,金属试剂遇水氧变质导致浓度下降或溶剂挥发导致浓度增加,催化剂吸潮或氧化;其九,无法预知的无意、有意的人为干扰:公用搅拌器上,别人架反应时把探针撞偏导致实际温度升高20℃;他人出于嫉妒向反应添加杂质或混入空气。
九、有时反应失败你难逃其咎
其一,擅自更改反应条件:从临碘苄醇出发制备叠氮,原文献要求冰水浴下反应,你非要室温下反应,体系变黑,产率从90%下降为60%;其二,使用了不合适的溶剂:制备D-A重氮,不同文献上载有乙腈和二氯甲烷两种溶剂,事实上乙腈作为溶剂时,副产物磺酰胺盐可以顺利析出为白色固体,抽滤后再过柱不仅方便还分得干净;DCM能良好地溶解磺酰胺盐,上样过柱非常麻烦,产率也比乙腈低20%左右;其三:搅拌子太小,搅拌速度太慢导致体系不均匀(特别是固液混合体系和非均相溶剂)或固体太多飞溅在内壁上导致反应不完;其四,加料滴在内壁上未能与反应液接触(低温反应中用微量进样器加料)或加料顺序搞错(DCC酯化反应,DCC最初加和最后加产率相差50%;当量质子酸分批投入非要一次性投入导致体系变黑)或投料投错(把乙酸当做THF导致TBAF被中和反应不发生);其五,无水无氧质量差:叔丁醇钾的去甲酰化反应对质子极敏感,水越多非对映选择性越差,玻仪须抽真空用热风枪高温吹拂十分钟除水;使用千疮百孔的旧橡胶塞导致漏气等;其六:反应控温不准确:丙酮-液氮如准确控温-78℃,体系仍为澄清液体而不是完全冻成固体,很多人直接冻成固体,温度计显示无异常但实际温度远低于-80℃,导致温度太低反应无法发生,温度缓慢上升后反应骤然发生迅速放热导致体系混乱乃至危险(反应潜热现象);国产搅拌器控温波动在20℃左右;冬天开室温反应不用油浴维持25℃;其七:原料不纯,带着杂质或储存不当放坏了,液体或蜡状物称量不准(有溶剂)或挂在拧口处未被溶剂冲净;其九:后处理出错:未正确调节pH导致产物溶解在水相;水相是饱和盐溶液,密度大于DCM反倒把有机相丢弃;酸/碱加多导致产物变坏;重结晶析出杂质或产物未完全析出即抽滤;其十,玻璃仪器不干净:反应瓶内壁有钯黑干扰反应,砂芯有杂质或有残余的酸碱;其十一:过柱子出问题:溶解性差的东西非要过柱;不稳定的东西没有碱化或酸化硅胶或改用氧化铝;自认为产物点实际是杂质,产物点还没出来;盲从文献的淋洗剂,导致产物早早出来而抛弃(Sonogashira偶联,文献使用MeOH与甲苯过柱子,坑死小白);淋洗剂没选好分不开杂质与产物,或导致产物拖尾,后续管里有但荧光弱看不出来导致损失;其十二:其他没脑子行为:开反应、后处理时有机相洒了,分液漏斗和抽滤漏斗是漏的等。
十、反应所用溶剂及可能的替代品
很多有机反应有固定的溶剂搭配,看文献或设计反应时要心里有数。大多数反应用DCM可以应付,比如氨基或羟基上磺酰基或硅基、乙酰基保护,DMP氧化、溴化等;THF主要与正丁基锂、LHMDS和LDA等强碱搭配,也用于格式反应(也可用乙醚),羟基和氨基上甲基保护也用;MeOH做反应溶剂主要是硼氢化钠还原和钯碳氢化;乙酸乙酯一般不作为反应溶剂,用几乎只用于钯碳氢化;乙醇除了钯碳氢化还能用于羟醛缩合;甲苯、DMF和DMSO多用于高温下的各种反应(比如偶联),IBX氧化基本上只用DMSO(溶解度好);正己烷除了一些碘化反应很少用作溶剂。开反应时,如果文献要求用有毒的苯,可以考虑用甲苯等价替代;甲苯作为易制毒化学品难买,如果甲苯储量不多,可以考虑用乙苯和(对)二甲苯替代甲苯,后两者均有市售超干溶剂。开偶联反应时,三乙胺既是碱也是溶剂,其实可以加入THF或DCM助溶,如果溶解度差改用DCM,如果反应温度高改用THF。高沸点溶剂有很多,苯甲醚、氯苯、甲苯、二甲苯等极性小,石油醚就能冲走。大极性的DMF、DMA和DMSO,如果反应量小可以湿法上样用PE冲走,如果量大则加水用EA萃取(不可用DCM因为两者在DCM溶解度高于在水中,萃了白萃且不好分层)。考虑到DMF和DMSO处理麻烦,如反应温度低可以考虑拿THF替代(比如氢化钠作为碱的反应),高温可以考虑甲苯替代(比如一些偶联反应),但两者有一点独特的优势——溶解能力非常好。乙醚很少作为反应溶剂,过柱子、爬板要用可以拿异丙醚替代,后者价格贵一点但不受管制。
十一、不要相信你未经手的玻璃仪器
不要相信你未经手的反应瓶,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在清洗的时候造了什么孽,有没有无机盐和酸的残留,有没有完全烘干,有没有裂口。特别是一些抱着混学历的心态来读的低年级硕士,它们洗过的东西默认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