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十、小人和弄臣防不胜防

十一、同学、舍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十二、师兄师姐没有帮扶你的义务

十三、淋过雨,要学会为师弟师妹打伞

十四、多看别人的优点

十五、听对方没说什么

十六、不要为蠢人埋单

十七、识别并规避烂人

正文部分:

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寡言慎行。任何场合多说多错,少说少错,不说不错。不要让自己成为戾气的焦点,学会照顾身边人的感受。

以组会为例。组会从来不是平等讨论,而是导师权威至上的一言堂。如果你统战价值低,对高统战价值人群的任何质疑(哪怕是学术问题),都会被视为挑战导师权威的没事找事——组会结束后我曾被师弟痛骂“你懂个屁”;如果你统战价值高,导师虽然会鼓励你提问,但在上级(导师)面前被提问,可能会让被提问者觉得没面子,甚至觉得你在故意针对(导师都没意见,你凭什么有意见)而且其他学生也会反感——大家都盼着组会快点结束,你非要“讨论”,不是装B就是拍马屁。

以答辩为例。开题报告、转博答辩、中期考核、资格考试、预答辩乃至学位论文答辩等任何需要答辩的环节,底气在于工作质量。只要你不是导师的得意门生,建议你保持谦逊、谨慎的台风。低统战价值的人,自信和个性会被认为是傲慢和不靠谱;高统战价值的人,傲慢和不靠谱会被认为是自信和个性。

以朋友圈和群聊为例。建议非必要不发朋友圈,或设置三天/一个月可见;在大群里安安静静潜水、点赞、回复收到。你发布任何内容都必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越是亲友,明争暗斗越是激烈。盼你好的人会对你祛魅,盼你坏的人会加倍恨你。你周末把文献甩在群里,初衷只是与大家分享,但其他人只会觉得你装B;你朋友圈感谢老师整理文章,其他人只会觉得你在炫耀;你向朋友征求衣帽款式的意见,殊不知笑脸背后藏着极端嫉妒乃至怨恨;你发自己的吃喝日常,多到刷屏让潜水者不爽,过于小资则引人嫉妒,导师看到觉得你工作不上心。不要做那个“我想发啥就发啥,你爱看不看”的愣头青,有个性可以,但个性需要资本,也要注意时机。

十、小人和弄臣防不胜防

节制你的分享欲!不要随意泄露生活的细节和对导师的不满。一切社交媒体都可能被扒,一切聊天记录都可能曝光,一切通话都可能被录音,一切聊天都可能隔墙有耳。曾经出现A向B在微信上吐槽导师,C趁A不在把聊天界面拍给导师的事——小人和弄臣是防不胜防的,不要把把柄拱手相让然后祈祷它们大发慈悲。因此,最好学会自己消化负面情绪,毕竟情绪没有任何意义,你心情好坏与问题是否解决无关,反而会被认为是啰啰嗦嗦、情绪不稳定的施暴者。非要吐槽导师、学校或发泄不满,应尽可能在安全、僻静的地方当面聊。留痕就是留把柄。

举例:九十年代末,震惊全球的莱温斯基丑闻之所以东窗事发,正因为莱温斯基在电话上与好闺蜜琳达崔普无话不谈,后者动了挣钱的心思偷偷录音,攒够了数十个小时的通话后捅给检察官,细节之丰富捶死总统克林顿行为不检。后果是,闺蜜全身而退,克林顿挺过弹劾继续荣华富贵,莱温斯基则成为“荡妇”的代名词,直到2018年才靠回忆录复出。

十一、同学、舍友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须知,你的舍友、同学、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实际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们在一起学习、住宿、做实验,不意味着你们是肝胆相照的朋友,不意味着你们是荣辱与共的战友,不意味着你们是一个阶层的人。在毕业、奖学金乃至补助等真金白银的利益面前,你随时可能遭到背刺。

你之所以有“好闺蜜”、“好兄弟”,原因有二:其一,你们没有利益冲突且有共同爱好,彼此处得来;其二,你们其中有一人可以衬托出另一人的才华、美貌,还能为另一人吸引火力、干黑活,让另一人显得风度十足。

因而,日常与周围人的往来就要有分寸。除非原则性冲突,成年人之间很少撕破脸,几乎不会当面斥责对方。如果有人动辄斥责你,说明它没把你当回事。也有一些是想诈出你的愤怒,把自己装成受害者(煤气灯效应)。90%的吹捧和赞扬只是礼貌的客套,10%是捧杀和套话,与你自己的实力关系不大。

十二、师兄师姐没有帮扶你的义务

师兄师姐还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你的出现耽误正事,带不出来生气,带得出来也对毕业没有帮助,所以带你做实验是情分,态度不好也不奇怪。所以除非实验上的要事、急事,不要给师兄师姐添麻烦,在师兄师姐忙碌的时候保持沉默。

有些人敢于对导师的意思阳奉阴违,死活不愿意带师弟师妹,这时师弟师妹的日子会很难过,我就是那个不幸的师弟,我真的没有什么好办法。刚进组统战价值低,导师信师兄而不信我,越看我越不顺眼。唯一的解决手段就是尽早提前进组,把自己分配到更负责任的师兄师姐手下。

硕博大多有“厌蠢症”,凡事悟性高一点,用心点,要尽快让自己成为行家,菜鸟不会靠熬资历而自动升级。别傻到强调几次的事记不住,虚心接受却死活不改,甚至照着实验记录本抄写都能抄错页、抄错行、抄错步骤。说好话、带零食、帮忙打饭不会弥合矛盾,反而会让人产生隐私被侵犯的不适感。上述适用于研0、做毕设的本科生和计划留组的本科生。如果你只是个“感兴趣”来“体验生活”或蹭个“大创”捞学分的,你可以尝试让师兄师姐帮你打掩护,骗老板说你来做过实验,大家都开心。

注意,如果师兄师姐让你在工作时间跑腿干活,必须以请假的方式给老师报备。对抗权威最好的方法就是诉诸更大的权威,谨防老板来查岗发现你不在,而不怀好意的师兄师姐给你扣个旷工的帽子。

十三、淋过雨,要学会为师弟师妹打伞

985本科生的统战价值是很高的,特别是有兴趣留组,颇受老板赏识的本科生,更是太子爷。哪怕它笨得要死,你可以自己生气,可以敦促劝诫,但不能四处抱怨,否则就是挑战导师的权威。一些转博的硕士和留组的本科生,在组里待的时间比你个新博士长太多,可以发展为良好的合作对象,例如向他们学习课题组里实验操作、论文整理的习惯,这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当然,大多数师弟师妹不是被伺候的大爷,而是嗷嗷待哺的新手,多点耐心,多点恒心。想想自己当年,被淋过雨的人,要为别人打伞。如果对方勤奋好学,建议倾囊相授。如果对方只想混日子,甚至不惜学术造假,你好心帮助还会被斥为“摘桃子”、PUA,那就不要费心费力,你爱怎样怎样。不要辜负新人的热血,也不要热脸贴冷屁股。

可叹的是,我当师弟时没人愿意带,当师兄时找不到愿意学的人。

十四、多看别人的优点

人各有各的生活,别人没有公开评价的权利。多看别人的优点,不要总是盯着缺点看,否则越看越觉得谁都是混蛋。很多本可避免的悲剧都是源于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和日渐激化的无端偏见,人际关系不能只靠感觉和情绪。例如,别人对你说第三人的坏话,不要先入为主,因为造谣生事、添油加醋是一些人拿捏别人的伎俩,这些人只想塑造自己冰清玉洁的形象,而你不能被利用而成为帮凶。别人的一面之词,你都左耳进右耳出,生活中与双方该交往交往。不乱站队。

任何人让你评价第三人,无论何种场合,无论何种目的,你都要说好话,夸优点,或者干脆说不了解,这样能规避诸多祸事。说了坏话,哪怕是真话,也会显得你气量狭小、背后中伤、挑拨离间。例如,导师问你A和B之间闹了啥矛盾?你说我不知道,两个人相处的不错。朝夕相处谁还不吵个嘴?C师弟问你觉得D师妹怎么样?你说我不太熟,看起来人挺好。哪怕是党组织生活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环节,非要你说缺点,你就说“E同志不注意休息,不注意调整科研和生活的节奏”等明贬暗褒的拜年话。

万不得已要批评人,最安全的方法是让坏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

十五、听对方没说什么

中国人把法放在肚子里不讲,把道理放在心里暗自衡量,嘴巴的话不分对错,只有妥当。故而,不能只听对方说了什么,要听对方没说什么。当对方抛出一个诱人的提议时,不要光想着能得到多少好处,要想到代价由谁来承担。比如,越是强调“英雄不问出处”的人,越在意本科出身;越是要求学生“有灵性”的人,越招不到有灵性的学生;越是强调待遇高,越要查访真正到手的有几分,难不成是以命换钱。

看到豪华宿舍就想读博的蠢蛋,大概率想不到读了博士你连宿舍都没机会回。学术大佬说“一篇文章拓20个底物足矣”,青椒切勿当真——英美日法意签订《华盛顿海军条约》,限制主力舰吨位和主炮口径的目的只是让军备竞赛减速,为经济减负,暗地里谁不是依旧发展海军?

十六、不要为蠢人埋单

有一些人,它们的动物性极强,激素比大脑更能控制他们的行为,终其一生都被情绪和感觉牵着鼻子走,每天毫无征兆、不合时宜地产生情绪且不屑于隐藏,臭着脸撒播负能量甚至以此勒索敲诈,仿佛别人有义务为它们荷尔蒙的波动、无意义的联想、身边人的挑拨乃至一个噩梦埋单。很遗憾,当今的应试模式对善于背记的感性脑袋更友好,扩招让它们不经激烈竞争也可接受高等教育。然而,科研需要理性、逻辑和严谨,缺少三者实验就会失败,jiojio跺烂也无法挽回,故这些人很难适应,甚至会应激。当然,它们怎么做是它们的事儿,你不能成为应激反应的代价。

举个例子,点板和核磁的目的是提供真实信息,判断反应程度和结果。但这些人会像应付公事一样做完就完,核磁数据不下载,甚至看都不看。过柱子、重结晶的目的是纯化产物,许多细节和操作要结合实际调整,不是照猫画虎之后产物就会自然而然地变纯。反应搞砸、产物不对时,脸拉得再长也于事无补。努力要讲实效,劳动要看成果,不是胡乱做一番就自动获得分配成果的资格。随着问题反复发生,已不再能勾起新的情绪,于是它们习以为常、陷入麻木,等着别人忍无可忍前来解围,顺理成章地把责任和工作全推给别人。

十七、识别并规避烂人

遗憾的是,随着高校扩招,越来越多的不适合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纷纷步入硕士乃至博士行列。

一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过得好。你跟它不熟悉,也没有过节,并不妨碍它暗中采取破坏行动。

一些人几乎没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略微抽象的概念完全记不住,只有激起个人剧烈情绪波动的事情,诸如仇恨、八卦、嫉妒、歧视等,才能有所记忆,大脑产出的信息自然毫无逻辑,扯淡成为本能。平时要么嘴碎唠叨,负能量满满,要么用顽固乃至偏执隐藏自己的无知和蠢笨,理解不了的东西就假装没听见,或坚决认为是错的,不惜与人争辩。遇到创造性的工作(比如研究自己的课题)等复杂劳动就用各种手段逃避,甚至表现出厌恶。沉溺于不需要动脑子的综艺、网剧,并在社交媒体上与同类高强度交换各种垃圾信息。在这种人眼中,交流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与同类维持关系并平息情绪。

一些人,幻想着在一起学习生活就是同一个阶层,热衷于与周围人激烈攀比,但比的是身边人的强弱而不是自己的能力。痴迷于“找到最强者、奴役最强者”的美梦,为此旁门左道、投机取巧,只想索取不想付出。除了心机算尽,其他一塌糊涂。可惜,限于智商和情商,它们很难识别最强者,更不要提奴役。

一些人强烈依赖于社交认证,永远活在别人评价里。因此不惜顺着社会中的刻板印象塑造并自我说服,为了获得来自群体的认可,不惜自轻自贱以安抚焦虑。故这些人容易被煽动裹挟,容易从众,喜欢追热点,在感性下随机形成的认识,会在恢复理性后千方百计证明其合理性